2007年大事记-天生赢家凯发k8国际

发稿时间:2024-09-25浏览次数:19

   2007年1月2日,校学位委员会授予朱文明等145人博士学位、牛爱光等655人硕士学位(其中普通硕士学位78人、工程硕士学位331人、工商管理硕士学位161人、公共管理硕士学位84人),王子彦等109人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毕业生学士学位。我系王哲斌、于淼、黄琦等3人获博士学位,胡广月、冯发勇、周前红、薛镇等4人获硕士学位,李潇等17名同学获得学士学位。

   2007年1月9日,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我系兼职教授邹冰松来访并作题为“关于重子镨和重子结构研究进展”的学术报告,同时学校举行了简短的兼职教授授聘仪式。

   2007年1月16日,学校启动自然科学基金申请动员,科技处与我系联合举办报告座谈会,与我系学科关系密切的基金委物理ii处蒲钔处长应邀到会。

   2007年1月21日,由565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投票评选的2006年中国和世界十大科技进展在北京揭晓。我系潘建教授领导的科研团队“实现两粒子复合系统量子态的隐形传输”成果在列。这是潘建伟团队成果继2004年入选中国十大科技新闻以来又一次入选。与我系密切相关的还有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所“首个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建成”和中科院高能物理所“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重大改造工程获关键性突破”两大进展也同时入选。2006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分别是:(1)下一代互联网技术获重大成果;(2)川东北地区发现迄今最大整装天然气田;(3)首个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建成;(4)在量子水平上观察到化学反应共振态;(5)第一条“绿色长廊”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6)首次环球大洋科考凯旋;(7)治疗性乙肝疫苗研究获重大进展;(8)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重大改造工程获关键性突破;(9)实现两粒子复合系统量子态的隐形传输;(10)“遥感卫星一号”发射成功。 

   2007年1月25日,中国科学院基础科学局给我校并潘建伟教授发来贺信,对我校研究成果“实现两粒子复合系统量子态的隐形传输”荣获2006年度国内十大科技进展,表示祝贺。

   2007年1月20-21日,中科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所长、我系兼职教授詹明生专程来校授课,讲授“冷原子物理与量子计算”,20日,学校举行了简短的兼职教授授聘仪式。

   2007年1月22-24日,由理学院副院长叶邦角教授、我系安琪教授和王群教授等组成的理学院代表团访问了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所,双方就“所系结合”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了充分的研讨,取得了满意效果。

   2007年1月25日-2月6日,我系承担研制的bes-iii飞行时间读出电子学系统样机通过bes iii大科学工程指挥部组织的鉴定,部分成果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2007年2月2日,应等离子体物理学科点的邀请,日本京都大学岸本泰明教授访问我系并讲学。

   2007年2月1日,潘建伟、杨涛、陆朝阳等以封面标题的形式在nature physics期刊上发表题为“experimental entanglement of six photons in graph states”,成功实现六光子“薛定谔猫”态,向量子计算机的物理实现迈进了重要一步。

   2007年2月4-6日,应等离子体物理学科点的邀请,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王晓钢教授来访。

   2007年2月6日,我系与等离子体物理所召开工作会议,交流双方的工作,布置合作。等离子体物理所李建刚所长、万宝年副所长、高翔研究员,我系李定、刘万东、俞昌旋、闻一之、郑坚等相关教授参加会议。

   2007年2月15日,国家科技部基础研究管理中心、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学会学术部在北京公布了2006年度“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评选结果,我系潘建伟教授、杨涛教授及其博士生陈腾云等完成的 “在光纤通信中成功实现一种抗干扰的量子密码分配方案”的成果入选。

   2007年2月,由教育部学位中心进行的第二轮一级学科评估结果揭晓,我校物理学一级学科评估排名第二,南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分别排名第一、三、四位。与上次一级学科评估结果相比,其排名上升一位。

   2007年3月2-3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理科学部和政策局在合肥联合举办了第19期双清论坛,研讨的主题是“磁约束核聚变相关物理问题”。我系俞昌旋教授担任论坛秘书长,负责组织遴选论坛专题。来自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中国科技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复旦大学、大连理工大学、浙江大学、贵州大学等单位30余位等离子体物理和磁约束核聚变领域的专家学者出席。

   2007年3月6日,学校发文表彰叶林秀等497位2006年度考核优秀的教职工,我系郑坚、李弘、汪海、王群、刘衍文、邵明、曾晖、汪秉宏、完绍龙、李书民、杨涛、朱林繁、王坚、武杰、王庆琪、朱忠英等16人获得表彰。

   2007年3月28-30日,应等离子体物理学科点的邀请,日本京都大学李继全副教授来访并讲学。

   2007年3月,国际上高能物理界b介子工厂的两个实验组belle和babar分别宣布观测到了d0-d0bar混合的实验证据。我系张子平教授等参与该项国际合作研究多年,其研究成果〔phys. rev. lett. 94, 071801 (2005),  phys. rev. lett. 96, 151801 (2006)〕是belle宣布实验证据的重要基础。

   2007年4月1-28日,应我系、研究生院、微尺度国家实验室量子信息部的邀请,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曹昌祺教授来我校进行为期一个月的讲学活动,主题为“辐射与光场的量子统计理论”。

   2007年4月6日,“核探测技术与核电子学”联合实验室承担的“bepcii亮度监测系统”在北京高能物理研究所正负电子对撞机(bepcii)上首次试验成功。

   2007年4月16日,第四期总装备部“中晋高”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班在我校开班,我系是对口专业培训单位之一,我系安琪教授代表老师发言。

   2007年4月21日,阮图南教授因病在合肥逝世,终年72岁(1935年11月4日-2007年4月21日)。当日晚,学生自发来到郭沫若广场,秉烛悼念。4月27日,阮图南教授遗体告别仪式在肥举行,校长朱清时、党委书记郭传杰等所有在校领导、相关部门负责人,以及阮图南教授生前的同事、朋友、学生共500余人参加告别仪式。

   2007年4月24日,学校授予陈东等388名学生2007年校优秀毕业生称号,我系王超、刘婧婧、任间、李玉生、张岳华、程敬原、丁桂军、王艳、何燕怡、唐剑、张翼、刘春山、赵昕、杨驰、许宿淮、黄坚、曹桂平、邓小超、师振宇等19名同学在列,其中程敬原、丁桂军、王艳、唐剑、张翼、刘春山等6位同学同时获得安徽省普通高校品学兼优毕业生称号。

   2007年4月24日,我系与高能所联合开设的seminar课程“besiii探测器系统”正式开课,第一讲由中科院高能物理所副所长王贻芳研究员主讲。

   2007年4月24日,邵明获校首届“杨亚校友—优秀教师、优秀管理”奖,全校共有习亚昆等25位教师获奖。

   2007年4月25日,学校举行了授聘仪式,聘任中科院高能物理所副所长王贻芳研究员为我系兼职教授。 

   2007年4月26日,我系男子篮球队夺得2007年校大学生篮球联赛男子组冠军。

   2007年4月27日,潘建伟教授领导的量子物理与量子信息实验室博士生包小辉等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s期刊发表题为“optical nondestructive controlled-not gate without using entangled photons”的实验文章〔prl 98, 170502 (2007)〕。

   2007年4月29日,我系校友谢心澄、何广梁、黄京志、尹国峰、 张自力、温科红、卢杨、李闻硕、刘冬子等人倡议,建立“阮图南纪念基金”,纪念阮图南教授。

   2007年4月,伍健副教授入选2006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我校同时入选的还有梁兴等12名教员。

   2007年4月,我系2007级招收研究生复试工作结束,共录取研究生100名(理论物理29名、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23名、原子分子物理6名、等离子体物理22名、物理电子学20名)。其中通过考试录取73名(理论物理23名,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18名,原子分子物理3名,等离子体物理18名,物理电子学11名),通过免试录取27名(理论物理6名,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5名,原子分子物理3名,等离子体物理4名,物理电子学9名)。

  2007年5月15日,中科院常务副院长白春礼等考察我系“核探测技术与核电子学”联合实验室,对联合实验室两年来的工作状态及成绩给予了充分地肯定。

   2007年5月18日,我系新引进的中科院“brjh”王文阁教授正式报到,就职于我系理论物理学科点。

2007年5月21日,根据学校公用房管理方法和实施细则,结合我系情况,经全系教授会议酝酿讨论通过,我系颁布“近代物理系工作用房收费试行办法”。

   2007年5月18日,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物理系主任郑志刚教授一行4人访问我系。

   2007年5月25-27日,我系在万佛宾馆举行了为期3天的等离子体物理学科教学研讨会,等离子体物理学科点在校的全体教员14人参加了会议,复旦大学物理系王少杰教授应邀参加了会议。

   2007年5月29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工作局公布了2007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6个学部共有候选人287人,我系俞昌旋、潘建伟2位教授成为数理学部有效候选人。

   2007年5月29-31日,安徽省第二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终审决赛暨颁奖典礼在安徽工业大学举行,我系四年级本科生王进红以作品“基于pxi总线的高精度时间间隔测量仪” 获得大赛特等奖。我校共有六件参赛作品获4个特等奖、2个一等奖。

   2007年5月22日,教育部发文,公布了国家重点学科考核评估结果。包括我系理论物理、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等离子体物理3个学科在内的我校19个国家重点学科全部通过了国家的考核评估,继续保持为国家重点学科。

   2007年5月16日,根据安徽省物理学会推荐,安徽省科学技术协会批准,我系周先意教授担任第六届安徽省物理学会代理事长和法人代表。

   2007年6月10-11日,应原子分子物理学科点的邀请,我系新聘任的兼职教授、中科院兰州近代物理研究所马新文研究员来我系访问讲学。11日,学校举行了简短的兼职教授授聘仪式。

   2007年6月12日,欧阳鹏、桂宾、吴佳俊、王进红、邓小超、张中扬等六名本科生获2007年度校级优秀毕业论文奖。

   2007年6月20-22日,美国jefferson 国家实验室高级研究员、我系客座教授陈剑平博士应邀访问我校并讲学。

   2007年6月22日,我系李书民副教授及其研究生刘爱华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s 期刊发表题为“laser-assisted muon decay”的文章〔prl 98, 251803 (2007)〕。

   2007年6月27日,校学位委员会授予樊旭川等440人博士学位,魏靖等964人硕士学位,我系郭建华、李玉生、刘序宗、王艳、黄鲲、李锋、任间、张岳华、衡太华、安少辉、肖德龙、李刚、刘婧婧、王雷、鲁山、张瑾、张军、付传技、王文旭、赵明、刘海东、马小三、曹平、程敬原、王超、吴义华、郑裕峰、魏征、丁桂军、陈鸣、陆俊峰、胡元峰、彭能岭、孟慧艳、陈建兰、秦涛、张一飞、金邵维等38人获博士学位,冼泽、王栋、王飞虎、朱利平、刘爱华、潘娟、杨春江、刘宝莹、程涛、唐传龙、李凯、朱振华、胡伶英、张羽、刘键恒、胡继峰、谭世杰、袁慧、张放心、孟亮等20人获得硕士学位。

   2007年6月,马文淦教授当选为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安徽省委副主任委员,潘建伟教授当选为九三学社安徽省委副主任委员。

   2007年6月,原子分子物理学科点刘小井副教授辞职。

   2007年7月1日,校学位委员会授予况睿等1730人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毕业生学士学位,我系鲁杨等135名同学获得学士学位。

   2007年7月,张强的博士学位论文入选2007年度中科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张强博士的学位论文题目为“多光子纠缠及其在量子信息中的应用”,指导教师为潘建伟教授。

   2007年7月7日,我系1982级16位同学回母校团聚,纪念毕业20周年。

   2007年7月11-12日,复旦大学“专用集成电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任俊彦教授一行5人访问我系。

   2007年7月12日,我系“物理电子学”省级重点实验室承担的国家“十一五”“863”子课题“高精度地震拖缆采集系统工程化样机研制”的预算书通过了国家科技部和课题承担单位中海石油研究中心的批准,正式签订合同书。

   2007年7月20日,应等离子体物理学科点邀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等离子体物理实验室(pppl)高级研究员秦宏博士访问我系。 

   2007年7月16-19日,我系党总支组织教员赴井冈山参观学习。

   2007年8月16日,我校2007级本科新生入学,我校共招收物理类新生247人。2005级理学院物理类本科生中共有136人进入我系五个学科方向学习,其中理论物理27人、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31人、原子分子物理10人、等离子体物理35人、物理电子学33人。

   2007年8月16日,我系新引进人才王少杰教授正式报到,任职于等离子体物理学科点。王少杰教授是2005年国家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引进前系复旦大学教授。

   2007年8月21日,朱林繁副教授入选2007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我校入选者共有曹先彬等11人。

   2007年8月29日,中国科学院公布了2007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名单,6个学部共有候选人145人,在数理学部21位初步候选人名单中,我系俞昌旋、潘建伟2位教授在列。

   2007年8月29-30日,应我系等离子体物理学科点邀请,国际知名的等离子体物理学家及毫米波专家,美国加洲大学davis分校n.c.luhmann, jr. 教授来我系访问讲学。

   2007年8月,2007年国家重点学科情况公布,我校共有数学、物理学、化学、地球物理学、生物学、科学技术史、力学、核科学与技术等8个学科成为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另有天体物理、地球化学、通讯与信息系统、计算机软件与理论等4个未被一级学科覆盖的二级重点学科。

   2007年8月,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学科点伍健副教授调离至紫金山天文台。

   2007年8月,李淼教授应邀担任《一万个科学难题》物理学的编委,负责宇宙学、暗能量物理等相关专题。

   2007年9月1日-12月15日,我系交叉中心参与组织了在北京卡弗里理论物理研究所举办的“国际超弦宇宙学研讨会”,研讨会为期3个半月,共有学术报告122个,产生了近40篇论文。我系李淼、卢建新教授分别担任研讨会国际组委会核国内组委会成员。

   2007年9月4日,2007年研究生新生入学,全校共招收学历教育研究生3815名,其中博士研究生710人、硕士研究生2130人、为中国科学院有关研究院所代培研究生975人。我系共招收研究生220名,其中博士研究生53名、硕士研究生87名、代培研究生81名。 

   2007年9月10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公布了面上项目批准名单,我系共有8项面上基金申请获得通过,总批准经费266万元,项目的申请人分别是,王文阁、汪晓莲、李弘、李澄、高道能、陈银华、陈子瑜、安琪。

   2007年9月10日,安徽省教育厅、人事厅举行大会,表彰全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我系汪秉宏教授荣获“全省优秀教师”称号。

   2007年9月12日,我系新引进人才赵政国教授正式报到,任职于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学科点。赵政国教授是1998年国家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引进前系美国密歇根大学高级研究员。

   2007年9月12-15日,应我系等离子体物理学科点邀请,国际知名等离子体物理学家,美国加洲大学davis分校david hwang教授来我系访问讲学。

   2007年9月16日,系主任刘万东教授应邀赴南京大学,参加“部分研究型大学物理系主任联谊会”,交流大学物理系、物理学科教育、管理等方面的经验。清华大学物理系、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复旦大学物理系、南京大学物理系、北师大物理系、吉林大学物理学院、上海交通大学物理系、人民大学物理系、四川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厦门大学物理系、中山大学物理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院长、武汉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南开大学物理学院、哈尔滨工业大学物理系主要负责人参加了联谊会。

   2007年9月19日,在中国物理学会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上,我系李定、周先意两教授当选为中国物理学会第九届理事会理事,任期四年。在此次会议上,我校理学院院长杨国桢院士当选为理事长,侯建国院士当选为常务理事、郭光灿院士当选为理事。

   2007年9月20日,学校隆重举行了第二届“困学守望”教学奖颁奖大会。我系徐克尊教授荣获“困学守望”终身成就奖,刘之景教授、汪晓莲教授荣获“困学守望”杰出教学奖,翁惠民教授、万树德副教授、李弘博士荣获“困学守望”优秀教学奖。

   2007年9月23-28日,应我系、物理系和生命科学院的联合邀请,中科院理论物理所研究员郝柏林院士对我校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访问讲学。

   2007年9月26日,科技部隆重举行2007年度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实施会,共批准115项973计划(含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我系主持的“基于核自旋量子调控的固态量子计算研究”项目在列,杜江峰教授为该项目首席科学家。

   2007年9月28日,我系张黎明博士、张子平教授等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s 期刊发表一篇题为“measurement of d0-d0bar mixing parameters in d0 to ks/pei /pei- decays”的文章〔prl 99, 131803 (2007)〕,这是我系参与belle国际合作所发表的又一篇重要论文。

   2007年9月,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公布的2008年重点项目批准名单中,我系陈向军教授申请的“分子超激发态的结构与动力学”、潘建伟教授申请的“量子信息传输与量子中继器实验研究”2个项目在列,批准经费分别为220万元和160万元。

   2007年9月,韩良教授应邀担任d0国际合作组authorship committee成员。

   2007年9月,我系等离子体物理学科点俞昌旋教授、郑坚教授等人完成的“激光等离子体中的thomson散射技术”研究成果,经过相关单位的推荐、评审,荣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7年10月5日,应我系等离子体物理学科点邀请,俄罗斯科学院日地物理研究所太阳物理研究室副主任alexander t. altyntsev博士夫妇、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黄光力研究员来访。

   2007年10月12日,理学院、研究生院理召开物理学一级学科规划研讨会,我系各学科点负责人参加讨论。

   2007年10月13日,我国重大国际合作项目“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在深圳中国广东核电集团大亚湾核电基地破土动工。我系张子平、安琪两位教授作为项目组成员参加了动工典礼。

   2007年10月22日,杨俊峰博士正式报到,任职于我系物理电子学学科点。

   2007年10月23日,学校公布了2007年度“青年教师优秀教学津贴”和“优秀青年教职工津贴”候选人名单,我系李书民副教授获得“青年教师优秀教学津贴”,邵明博士、武杰博士获“优秀青年教职工津贴”。

   2007年10月25-30日,由我系“核探测技术与核电子学”联合实验室与美国夏威夷大学联合研制的bes-iii飞行时间探测器monitor系统在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联调成功。

   2007年10月,科技部“iter相关基础研究计划”启动,我校领衔、国内8个高校参与的项目“磁约束核聚变若干基础科学问题的研究”获得通过,项目为期4年,总批准经费4000万元,纳入国家“973”计划管理序列。我校是该项目的依托单位,李定教授为项目首席科学家。

   2007年10月,物理电子学学科点许仁英实验师退休。

   2007年11月11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理论物理专款在我校举办第三届“彭桓武论坛”,理论物理学科点协办。南京大学闵乃本教授、美国iowa州立大学杨炳麟教授、理论物理所孙昌璞研究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侯建国教授应邀在论坛作报告。

   2007年11月17日,我系2008年免试推荐研究生工作结束,共推荐2004级本科生61名。35名同学志愿在本系就读,7名同学志愿在本校其他单位就读,19名同学志愿到校外研究机构(理论物理所、高能物理所、上海光机所、上海应用物理所、北京物理所、武汉数学物理所、兰州近代物理研究所、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西北核技术研究所)就读。

   2007年11月18-20日,应我系粒子物理与核物理学科点及“核探测技术与核电子学”联合实验室的邀请,美国southern methodist university大学叶竞波教授到我系进行了为期三天的访问讲学。

   2007年11月19日,我系王进红同学在第十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以作品“基于pxi总线的高精度时间间隔测量仪”获得大赛一等奖。

   2007年11月21日,我系快电子实验室承担的东方地球物理公司研发项目“基于lre-phy技术的数传采集系统”在北京首次联调成功。

   2007年11月24日,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所副所长、我系兼职教授万宝年研究员来校,为理学院研究生讲课,其间,学校举行了简短的兼职教授受聘仪式。

   2007年11月24日,物理电子学学科点高级实验师汪敏因车祸去世,终年60岁(1948.10.6-2007.11.24)。

   2007年11月28日,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代表团访问我系。

   2007年11月,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公布2007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结果,共评出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98篇,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论文158篇,我系毕业博士彭承志、董昕荣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

   2007年11月,中科院批准以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和中国科技大学理学院(我系等离子体物理学科点)为依托单位,在合肥科学岛建立中国科学院磁约束等离子体物理理论中心,该中心将以磁约束聚变理论为研究重点,在east大科学工程及iter国际合作中充分发挥作用,为培养下一代聚变研究的理论人才奠定基础。

   2007年12月6日,孙腊珍教授荣获2007年度宝钢优秀教师奖。

   2007年12月14日,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公布了第42批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金获得者名单,我系赵明、丁桂军二位在站博士后获得资助。

   2007年12月11日,经学校批准,我系聘请匡光力等4位相关研究领域专家就任兼职教授,汤雷翰等3位海外专家为客座教授,聘期三年。兼职教授授名单如下: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匡光力研究员,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高翔研究员,中科院高能物理所金山研究员,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所王建国研究员。客座教授授名单如下: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主任研究员秦宏博士,香港浸会大学教授汤雷瀚博士,瑞士friburg大学教授张翼成博士。

   2007年12月14日,我系新一届研究生会举办首次学术茶会,开展学术交流。

   2007年12月19日,2007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评选结果于揭晓,我系潘建伟教授主持的“光量子计算机的物理实现和算法应用”名列其中。获2007年度“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为:(1)北京大学主持的“禽流感病毒可以母传胎儿且造成多器官感染”;(2)北京大学主持的“高端彩色打印控制关键技术”;(3)北京工业大学主持的“首次发现共价键晶体及非晶结构-维纳米材料的大应变塑性形变”;(4)北京交通大学主持的“铁路综合数字移动通信系统理论、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5)南开大学主持的“一株重要采油微生物的全基因组破译和重油降解分子机制的研究”;(6)清华大学主持的“三维协调的新一代电网能量管理系统、关键技术及应用”;(7)厦门大学主持的“二十四面体铂纳米晶体催化剂”;(8)云南大学主持的“中国南方早寒武世带附肢的冠群甲壳动物”;(9)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主持的“光量子计算机的物理实现和算法应用”;(10)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主持的“深层油气成藏机理与分布预测”。

   2007年12月21日,我系博士研究生陆朝阳等人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s期刊发表一篇题为“demonstration of a compiled version of shor's quantum factoring algorithm using photonic qubits”的文章〔prl 99, 250504 (2007)〕,报道在国际上首次利用光量子计算机实现了shor量子分解算法。

   2007年12月27日,中国科学院公布了2007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当选名单,我系俞昌旋教授当选为数理学部院士。此次中国科学院共新增院士28人,其中数理学部6人。

   2007年12月28日,全系在职、离退休教职工100余人在江南春饭店聚会,辞旧迎新。2007年度“近代物理系杰出成就奖”、“近代物理系突出贡献奖”,因无合适人选告阙。

   2007年12月,俞昌旋教授被聘为国家大科学工程east装置科技委副主任,李定、王少杰、刘万东教授被聘为委员。

   2007年12月,等离子体物理学科点部分实验室自北区等离子体楼迁至东区原器材处楼。

   2007年12月,到年底,我系共有在编固定人员94人,其中教授45人(博士生导师42人),副教授20人,具有博士学位的讲师13人,其他中级及以下人员16人。另有返聘博士生导师11人,兼职博士生导师33人,在站博士后18人。教师中有63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中有中科院院士1名,changjiangtepin教授3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9人,中科院bairenjihua10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4人。

   2007年12月,我系共有在读学生653人,其中本科生(2004-2005级)298人,在读硕士研究生(2005-2007级)203人,在读博士研究生(2005-2007级)152人。

   2007年12月,我系2007年度有到款的科研项目共89项,总科研经费为2814.15 万元(不包括校内基金)。共有50名教员主持项目,杜江峰教授(378.1万元)、潘建伟教授(292.1万元)、杨涛教授(252.4万元)、汪秉宏教授(197.2万元)、陈增兵教授(185万元)、王砚方教授(171.6万元)、李澄教授(136.3万元)、安琪教授(119.4万元)、刘万东教授(106.9万元)、汪晓莲教授(104.7万元)等10人主持的项目年度到校经费超过100万元。按学科点统计,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26项902.8万元,原子分子物理10项763万元,物理电子学26 项509.9万元,等离子体物理17项335万元,理论物理10项305.4万元。按项目来源统计,国家863/973项目6项1086.7万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8项762万元,中科院项目14项450万元,横向合作项目9项202.3万元,大科学工程项目9项197万元,国防军工项目1项80万元,其他省部委及纵向合作项目11项40.1万元。

   2007年12月,2006-2007学年,我系共有68名教员(其中退休返聘教员7名)承担了本科生基础课程83门,总授课学时6060; 35名教员(其中退休返聘教员5名)承担了研究生课程30门,总授课学时2200。

   2007年12月,据不完全统计,我系2006年度发表的第一单位科学研究论文共265篇,其中《nature physics》、《physical review letters》文章5篇(不包括非第一单位合作论文6篇),sci、ei收录论文166篇。2007年发表《nature physics》、《physical review letters》文章10篇,其中第一单位文章5篇、第二单位论文4篇、高能物理国际合作(我系作者为主要作者)论文1篇。

   2007年底,在任的系行政、学术机构主要负责人如下:系主任、教授委员会主任刘万东教授,教授委员会副主任陈向军教授、安琪教授、完绍龙教授,总支书记陈向军教授,理论物理教授分委员会主任汪秉宏教授、粒子物理与核物理教授分委员会主任马文淦教授、等离子体物理教授分委员会主任李定教授、原子分子物理教授分委员会主任杨涛教授、物理电子学教授分委员会主任金革教授。中科院基础等离子体物理重点实验室主任李定教授,安徽省高校物理电子学省级重点实验室主任安琪教授。


网站地图